曾学斌‖谢无量的启示

时间:2025-04-05 04:49:12来源:一站新闻网 作者:梦琪

谢无量的启示 文|曾学斌 巴蜀大地,山川氤氲,地灵人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才人俊杰。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时, 《中国书法》杂志社、《书法导报》社联合发起“中国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评选活动,四川近代书法家谢无量被评为十杰之一。 刘正成在《20世纪中国书法的回顾》一文中说: “综观当世书坛,其影响力最大者,当推三人:康有为、于右任、谢无量。”巴蜀文人以其对书法独特的理解方式再次赢得了世人的青睐。巴蜀大地真可谓古有苏东坡,今有谢无量。 谢无量(1884-1964年) 谢无量(1884-1964年)原名蒙,字大澄,后易名沈,号无量,别署蔷庵,四川省乐至县人,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幼时随其父出川宦游,少时勤奋好学,精读博览。后进入南洋公学学习,与李叔同、邵力子、黄炎培等同窗。清末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民国初期历任孙中山大本营秘书、参议、黄埔军校教官等职。之后则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谢无量学问广博、著述颇丰,著有《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诗经研究》、《佛学大纲》、《楚辞新论》等。在中国20世纪书坛上,谢无量以其风格特异的“孩儿体”书法昭示世人,然而“谢无量先生的书法为世人推重却是80年代后期的事。虽然早年他即享有书名,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宣扬,更多的场合是以学者身份出现。” 新松恶竹七言联 我认为谢无量的书法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受到世人推重,一方面是宣传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对传统经典书法独特的理解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当今书坛空前繁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书法热兴起后,经过一二十年的思考和摸索,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传统经典书法作品中去合理地继承与借鉴,去寻觅表达当今世人审美情趣的结合点,谢无量的书法创作无疑给当代书坛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本文拟就谢无量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书法与学问的关系、书家生前身后名等问题作一简单阐释,以就教于方家。 《太清金液神丹经序》碑墨拓 一 遗貌取神 独创新体 我们知道,谢无量先生的书法是碑帖融合的产物,他学书法走的是一条碑帖结合的路子。李国瑜先生说: “其书上溯秦汉篆隶,由钟王而入南北朝碑群,于张黑女碑,尤深致意焉。”又说: “其书秀劲古朴,神采清新,一洗右军姿媚,于张黑女峻朴之中,寓以俊丽清腴,故能神召精洽,风姿要渺。”吴丈蜀先生在《谢无量书法集》序中也说: “从他的手迹中可以看出他对魏晋六朝的碑帖下过相当的功夫。从行笔来看,受钟繇、二王及《黑女碑》的影响极为明显;从结体来看,则可窥见《痤鹤铭》以及其他六朝造像的迹象。”李行百先生说: “他的作品,看似漫不经意,任笔为本,实则成竹在胸。其书风格如行云流水,自然成章,寓新奇于平淡之中,格调之高雅,当不宜以常理揆之。”关于这一点刘正成先生更是有着极高的评价:“如果说沈尹默得二王书风的'形',那么谢无量是得了其'神'。”就是这么一位得二王之“神”的著名书法家,曾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就是在陈振濂《现代中国书法史》中,对谢无量也只是作为学者书法的典型之一略略提及。 集南台寺 关于谢无量书法的话题,曾有这么一段小故事: 1998年5月,笔者前往承德参加全国石油书法作品研讨会,刘正成先生应邀出席。会上,他曾谈到谢无量书法遭冷遇的情形: 80年代初期在辽宁举办全国性书展,那时的展览采用与书家约稿的方式,四川书协代表团自然把谢无量的书法带去展出。在四川人民的心目中,谢无量无疑是书坛大家,没料到的是当四川书协代表团把谢无量的书法作品在展览大厅挂出后,竞遭到主办方取下的待遇。他们认为谢无量的作品不合法度,算不得书法。这虽是一件趣事,却反映出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书法不同的理解。据说当时担任评委工作的是几位老先生,在他们的眼中,谢无量与他们理解的二王一脉的正统用笔方式迥异,算不得正宗。因此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位同样是从二王一系走出来的书坛大家笔下的高明之处。 《心经》赠佛如方丈 当代书坛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通过对传统的审视与思考,在不断地探索之后,人们才渐渐感觉出谢氏书法的高妙来。可以这样说,谢无量的书法是对二王正统体系的一种超越,他学二王不留痕迹,学碑不露声色,以其对书法独特的理解方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孩儿体”书风,稚拙真率一派天然。赵之谦曾说: “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谢无量以绩学大儒得三岁稚子之童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稚子之趣即童心,明代哲学家李贽说: “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西汉杨雄在《法言·问神》中也说: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法是书家心迹的自然流露,是情感的自然表现。谢无量先生以其稚拙之笔趣传达着书家的内心情感,然而稚拙之笔趣并非轻易得到,它意味着表里澄澈,意味着赤子之心。真正的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艺术的第一生命。我们欣赏谢氏书法可以通过他稚拙的笔趣洞察其内心世界,不期然地与之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谢无量先生以深厚的传统功夫,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其书法达到了“技进乎道"之境。可以说,谢氏的书法学古人而不露声色,融古人笔法,构形迹于笔端,无迹可寻。 在《谢无量书法集》中有他于1955年背临的王献之《洛神赋》,王书神韵宛然纸上,“眼底几须知魏晋”是他自道的学书经历。谢无量以其深厚的学养对传统书法作出的独特阐释。“孩儿体”书风令人释然。 和湛翁之二 由于展览机制的刺激,当代书坛流行书风盛行,“书谱风”、“手札风”、“广西现象”等的出现,与其说是人们审美趣味的不断转换,还不如说是当今书坛中人的寻觅足迹——在传统的经典作品中寻找一种与当今人们审美趣味相结合的契点。谢无量的书法作品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审美范式:走碑帖结合之路并以己意出之。其书师承魏晋而不落前人窠臼 ,兼收众长取法自然,在沉雄稳健之中显苍劲挺秀之气,有潇洒飘逸之态而无纤巧柔媚之姿,为书坛别创新体。就当代书法的现状看,单纯地写碑或写帖已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需要,碑帖结合是人们审美的需求,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图1 关于谢无量书法走碑帖结合的道路,我们还可以从他的作品中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如图1,这幅立轴是谢无量送友人的作品。通篇气息平和自然,用笔随意挥洒,既有碑的影子,又有帖的笔触,结字依势附形,充分表现了其“孩儿体”的书法风貌。如第一行的“试”、“水”,第二行的“纵”、“天”,第三行的“平"、“生”、“信”等字结体随意自然,天真烂漫,尽显稚拙之趣,“滔”字用笔轻重缓急,流走自然,可以看出谢无量先生高超的运笔能力和对汉字形构关系的独特理解。“似”字、“水”字,重心上提,全不是平常写法。颇具古拙、浑穆、雄强、灵动之气。吴嘉陵先生说谢无量的书法“既有魏碑之刚建,又含晋唐帖之秀媚,严谨处似真楷,流走处若行草”,可谓中肯之语。当今书法与古人相较,人工安排的痕迹太重,从作品中往往能看出“创作”的迹象。谢无量书法作品在轻松自然之中得晋之神韵,全无安排的痕迹。因为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是为书法而书法,而是为了“披胸襟”、“姿潇洒”,写性情,因此他的作品随意挥洒,率然成章,如行云流水,结字依势附形,却又能藏机锋于稚拙之内,寄新奇于平淡之中,真情至性充溢于字里行间,毫无矫揉造作之态,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真是“游刃藏锋笔有神(谢无量《答湛翁诗》句)”。图2,这是一封写给其好友程元直的书信。手札作为书法作品的一种形式,最能体现书家的心性。此幅书作乃先生的一贯风格,字字独立中其神内聚,毫无松散之感。字形大小错落,轻重缓急,随意为之,用笔枯湿相间,文雅而细腻,没有通常学碑者所难免的粗疏和狂野,也无学帖者的纤弱和做作,气派雍容之中充分表现出先生丰富的学术和诗文修养。沈尹默先生说,谢无量的书法,上溯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细细想来这种评价当不是文人之间的互相吹捧之辞。 图2 二 学养的意义 当代书法已从以前仅仅存在于士阶层而走向了大众,由精英艺术而蜕变成平民艺术,成为平民文化的一部分。尽管书法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那么现代书法还需不需要文化的认同?我们从刚刚评出的“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代书法无论怎样发展,仍然不能悖离文化的原则。虽然人们现在不能再用古典文化的心理结构来衡量和要求当代书家,虽然在展厅机制流行的今天,书法作品的技术层面、形式表现掩盖了书家人格学养的展示,炫耀技法成为取胜的惟一目的,虽然许多当代青年书法家不重视学问修养而只知埋头写字并把两只眼睛死死盯在入展、获奖上,但是,从古到今书家需要多方面的综合修养是个不争的事实,而其中学养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关于书家是否应该具备学术修养和其他文化修养,前几年报纸上还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当时针对大家多读书并能食古而化之,因此提出了书家“学者化”的口号,虽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但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文化要求。 《青城杂题》之五 “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他们在文化、学术、美术以及政治等领域都是一代人杰,不仅仅书法造诣高,而且道德文章也领一代风骚。如毛泽东不仅仅是卓越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其诗词文章也独步当世。虽然书法于他而言是真正的“余事”,率尔操瓠即是佳构,然其根本之处在于良好的综合素养,吴昌硕、康有为、李叔同、齐白石更是具有多方面的修养,他们在书法、篆刻、绘画、音乐、诗词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世上能与之比肩者甚少,其中有的更是横跨数百年的大家。我们还可以看到,当今书坛的风云人物也大都有较为深厚的理论修养和良好的学术素质。如陈振濂先生以其广博的学识、宏阔的视野作出的对当代书法学科体系建设构想;刘正成、曹宝麟、丛文俊诸先生深厚的史学功底对传统书法理论的新的阐释;周永健先生以其对佛学的精深研究,食而化之并运用于书,形成静穆、蕴藉、平和的书法风貌。 李商隐诗句 关于学养问题笔者在此还想多说两句,“学养”它一方面指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包括一个人的理论修养。也就是说并不是看了几部名著、能背几首古诗就等于有了学问,具备学养功夫,他必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西方文化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的有别于他人的东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或理论体系。因此学养又有真学养与假学养之别。食古不化算不得真学养,因为它只能得之皮毛,于艺术并无多大帮助。食而化之方具备自己的东西,为艺术平添几分底蕴。谢无量生前是闻名全国的大学者,他在文学、哲学、佛学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精深的研究,他以其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养、超然的悟性作出对书法独特的理解,形成了韵胜绝俗的“孩儿体”书风,这对当代书坛不无启示意义。 离别艰危七言对联 三 书家生前身后名 对于一个书家来说,其立身扬名与流传后世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在这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然而谢无量先生生前在诸多场合更是以学者身份出现。1955年,先生应邀进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政协会议,其间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毛主席还就其《中国大文学史》的著书时间及指导思想当面询问。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毕生喜爱书法,然而好像还未见到他们俩人谈论书法、切磋书艺记载。可见在毛主席的心目中,谢无量还是一个著名的学者而不是一个著名书法家。再有我们从谢无量的传世作品看,他的作品基本上是不盖印章的,尽管先生有我之作品气已完备,用不着印章修饰的自负之辞,然而印章自从用在书法上以后,它便作为一幅书法作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先生不可能不知晓。我认为在他自已的心目中,他并未把自己当作一个书法家来看待,书法不过是其学术生涯中的“余事”。书法家用印,一方面起着防止他人仿冒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起着装饰作用。谢无量先生在这方面心底坦然。李行百先生说:“无量先生所书既不似什么名碑、名帖,且落款处又多不钤印章,宛若不谙法度的‘孩儿’字迹。然其风神气派却深具魅力。”正是这么一位下笔不作千秋之想的谢无量,在其逝后几十年,人们对他的书法认同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虽然,这之前曾有于右任先生“我自愧弗如”的感叹,以及林山腴先生“近代书法,以康南海第一,南海以后,断推无量了,海内何足雁行啊”的鼎力推崇,然其生前的名声还是不能和今天等量齐观。 赠槿篱自作诗书 20世纪著名书家何止百人,生前名声盖过谢无量者多矣,然而却不在“十杰”之列。当然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次20世纪“十大杰出书家”的评选未必就能在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盖棺定论,但至少可以看出,在现在这个历史阶段,谢无量得到了世人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无疑是成功的。在书法学科体系建设逐渐完备的今天,在职业化书法家逐渐出现的今天,市场经济大潮深深地左右着书家们手中的毛笔,在传统书法艺术面前,书家们如何看待生前名与身后名,值得深深地思考。笔者认为生活是现实的,营造生前名声固然无可厚非,但作为新时期的书法家一方面在学习传统书法的同时,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强自己的综合理论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争取达到“下笔能作千秋之想”的崇高境界,以此“赢得生前身后名"最好。 崇丽阁二十四言龙门对联 四 结论 20世纪已经成为历史,历史还需要更多的人去总结,去思考。关注历史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应放眼未来。书法是一门非常讲究继承传统和非常注重综合修养的艺术,如何在历史的经典作品中、在历史上著名书家身上去寻找、去发现一些成功的因素,作为21世纪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是一个值得钻研的课题。谢无量只是20世纪杰出书家中的一个,他的成功无疑会成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意义,这种探索和总结性的工作因此就显得尤其必要。 望江楼浣笺亭廿九言龙门对联 主 编 猪大人 出 品 黔艺空间 来 源 《书法导报》2000年第25期(总第548期) 通 讯 微信 : QYqianyikongjian QQ : 3100720399 支 持 雅昌艺术网 今日头条 一点资讯 新闻 搜狐新闻 腾讯新闻 阿里文娱 360浏览器 UC浏览器 惠头条 书艺时空 黔艺空间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开放美育艺术专业及人才资源优势,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集艺术名家工作室、艺术教育、高校艺术交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艺术园区运营、专题性展览、书画图文装帧设计、艺术评论、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多个文化产业为一体。黔艺空间艺术平台运营内容主要为网络线上媒体宣传与推广,包括艺考动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高校艺术交流、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专题性展览、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为广大艺术家提供高品质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